我们先要了解中国家谱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史。私家谱产生于两汉魏晋,其功能是明世系、利选举、别婚姻。当时世族门阀等级森严,选官择门第、验出身,婚姻要门当户对,证明出身贵贱的依据就是《族谱》世系。注意!这一点是理解蒲清谱的钥匙。
南宋谱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官之选举必由薄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选官只重家世,不论才德,只要出身门阀世族,不论贤愚,可以子子孙孙世代为官。
到了隋唐,封建门阀的“九品中正”选官制逐渐被打破,开始实行科举制,但世族门阀观念并没有消除。蒲清公所处时代正值于此时。他修谱主要目的也可能是在于此。今天,有人质疑,为何南宋蒲清所著的《蒲姓族谱》中记载蒲氏多为进士,尽是官员?只要联系上述时代背景,也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今天存留民间的私修谱牒,唐宋元明代编撰的已稀,大多为清代、民国所修(本人研读过蓬溪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200多本各姓家谱,加上蒲氏200多本),南宋蒲清所著的《蒲姓族谱》是唯一本宋代私家谱。所以其学术价值,对我们今天研究了解唐宋以来的家谱文化,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关于南宋蒲清所著的《蒲姓族谱》的真实性?我在谱后也作了编者按(《蒲氏文化》创刊号有登载),南宋蒲清所著的《蒲姓族谱》经近千年流传,辗转传抄,有没有误记误抄?经过几十代人,家谱的功能从明代以后,已转变为尊祖敬宗睦族,后人有没有从各自需要,各取所需,人为改变南宋蒲清所著的《蒲姓族谱》原谱?当时文化低下,后人中有没有不懂原意、随意删减增添?通过我从流传在川东北一带发现的几个版本对照,发现有随意增删迹象,但总的大致相同。
其中引发后人质疑的几点:1、三教堂系与清风阁世系、人物交叉,如蒲之道、蒲卣、蒲宗孟、蒲宗闵等。2、所记各人物中举、登进士年代与方志、史书有出入。我仅就“质疑”这两点方面作如下解答。
第一、谱中记有些进士,而地方志、进士录中又没有。古人有将各类贡生称进士的习惯,如恩进士、岁进士、拔进士等,史中没有的很可能属于这一类。或是后人在修谱过程中传抄时有意无意省略了,统抄为进士出身了。也不排除史籍漏记了。这里对清公的身份,作一解释。我们从谱中知道,清公任职长史,属幕僚性质,相当于今天高官的秘书长。
从宋代进士任职对应制度看,应属进士。查史,长史,秦已置,汉之相国、太尉、大将军、将军及后代的州府均设长史,至宋代,仅亲王府,都督府有长史,总管府内亊务,官阶,三至七品不等。所以,清公属王府、督府的秘书长,各类贡生是作不了长史的。
第二、南宋蒲清所著的《蒲姓族谱》只记有功名者登第年号(也有不符的,原因与前相同),但并未记出生年号。须知,科举制从参加考试起,只要不中,可以考到老死。史上参加科考,年龄从几岁起到上百岁不等。如清康熙38年广东老秀才黄章102岁,已经5世同堂还在参加乡试(考举人)。而且登进士的年龄悬殊巨大。史上宋真宗宰相晏殊14岁中进士,山西人乔庭桂16岁中明崇祯16年进士,宋苏轼兄弟、欧阳修等都是十八九岁登进士;明代新都人、状元杨慎之父杨廷和19岁先于其父登进士。而最大年龄如唐德中状元尹枢71岁、明嘉靖广东人马拯70岁登进士。
另一种情况,古代早婚普遍,男十四五岁、女十三四岁结婚生子已属平常。还有老来得子,家族内年老辈份低,年少辈份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朝廷每3年开科,中间还有恩科;而宋代是每年开科,宋代进士多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弟兄、父子、叔侄、祖孙同考同中,甚至子前父后、孙前祖后中举登第,时间相隔几至十几年都是可能的。
当然,上属各种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因为南宋蒲清所著的《蒲姓族谱》并未记载每位古人的具体生年,我们今天也拿不出每位古人的具体生年。因此,也推断不出每位古人的生年、中进士的年龄时间,以及家族变迁的具体情况,因为蒲清撰谱的目的也许并不在此点上。
第三,史书记载状元、进士、举人的名录也有差异,重复漏记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台湾蒲发韧谱所搜集的蒲氏历代科举名录和大陆的蒲氏历代登科录就有出入。这些,有可能是资料来源不同造成的,这里不详叙。
其余还有在三教堂、清风阁两大系以及古人名讳上有相互交叉、重叠之处,如虞裔五子中蒲卣、蒲竝、蒲冲;宗孟、宗闵世系等等。
根据上述情况,造成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种:
1、修谱的编修人因家族需要,有目的的编写家族历史。各谱记载祖宗源流世代,均重官场科第。祖先多系达官贵人。至于一般小民,当记未记(这也是造成源流失序、中途断代原因之一)。凸显古人“官本位”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封建意识。也体现出宋以来的官僚以宗族为依托、宗族以官僚为核心的“世系门阀”意识。《中国家谱通论》称这种动机有三:一是光宗耀祖;二是告诫子孙不忘祖德;三是让子孙知道本家族清白显赫的由来。同时,也出现乱认祖先、仿冒名族、攀附显贵等现象。
2、联宗认祖。这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为生存,为各自需要,小族依附于大族,弱势依附于强势家族(官宦世族),强势宗族之间相互联合,壮大家族声势,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同姓族系之间,也有异性弱小家族改姓,归附于当地强势家族的。
3、误传误记。因乱世失宗失谱,待时隔几代,几百年之遥,逢太平盛世、家道中兴或后人发迹、登第,后人再来修谱,加之前述种种原因,其真实性可想而知。所以,现存世各地家谱没有几本经得起严格的史实考证!至于出现的人物交集,年代错乱,事件反复,移花接木现象等,在各支系家谱中更是屡见不鲜。
4、首次修谱时,就是依据这些祖宗言传口授而成,而且受口授人的记忆力,口授来源的年代、真实性,口授人的目的需要,修谱人的立场、学识水平限制。
5、古时修谱,处于封闭状态中进行,族谱一经修成,只许在本支族内流传,严禁外传。部分地方要举行“封谱”仪式,将谱编成字号,由专人保管,封存在总祠及各支祠内,待到举行春秋祭祀、清明冬至等宗族活动时,才能启封,由族长或会首宣读条令,奖惩族人或登记入谱除藉,教化族人等事项。对保存族谱制订有严苛的规条,视损毁和私自外传族谱为“忤逆”行为,违者将受“除藉”等家法惩戒。
6、前人修谱时,为光大蒲氏或本支,将史上蒲氏名人写入谱中,如蒲宗孟与蒲松龄,作为功成名就的例证,举例激励后人。而到后人续谱时,也是为了光大本支和激励后人,有意或无意将这些史上蒲氏名人记为本支先祖或前人,并列入世系,是为谱书所说的“攀附"与“冒认”。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要客观的去辩认,客观的对待这个问题。
7、还有一种情况,修谱时请社会名流或专门替人修谱的文人、谱匠作序或编修,这些人由于不熟悉家族情况或编修模式化,将自己的立场观点写进谱中,错误由此造成。
这里尤应指出的是,家族历史是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国家民族历史犹如滔滔长江黄河,永不枯竭,家族历史如涓涓细流,稍遇天灾人祸(战争动乱、灾荒瘟疫、人口兴衰等),随时有断流之虞,这是家族历史的极端脆弱性。所以现存世许多族谱均经不起严格的史实考证,而且根本作不到从古至今,几十上百代世系连续不断。所以各谱均存在谱叙错误,流源不清与世系断代。
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历史节点(如汉、晋、唐、宋、元、明之间),今人已无法连接,后代人宜将之作为祖宗传说看待,勿须苛责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