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姓氏中,蒲姓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姓氏,蒲的本义是一种叫做蒲草的水草。在蒲姓的来源中,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尧舜当政时的高士蒲衣。有一种说法是,蒲衣做过舜的老师,曾拒绝舜禅让给他的位子。另外,蒲姓还是远古时期有扈氏部族的后代,因家中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所以以蒲作为姓氏。
明清时期,全国蒲姓人口,大约有一半在四川,四川继续是蒲姓第一大省。蒲姓人口较多的省市还有重庆、陕西、甘肃、湖南等。明末清初战乱,四川不少蒲姓人避难到云贵一带。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又使湖广的蒲姓人迁居到了四川,使得四川的蒲姓人口大为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宋朝到清末,蒲姓人出了40个进士,其中大部分是四川人。
川中遂宁是一座有着167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称观音故里。史上出了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贾岛、宋代王灼、明代新都杨状元之妻、散曲家黄娥,清代榜眼、文史学家李仙根等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名人。
家族历史上有南宋敷文阁学士、中书省参知政事蒲谦益家族;明代英武殿大学士,宰相席书家族,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宰辅张鹏翮宗族,这三大名门望族。遂宁蒲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明朝初期,有一些外省蒲姓人进入四川。作为此前就在四川定居的蒲姓人,如川东北的三大系,也在明清时不断向省内外分衍播迁。三教堂系蒲谦益后裔蒲介元的儿子蒲艮行,明初从南充三教堂迁入蓬溪县大水坝(今宝梵镇龙洞村蒲家坝)。
蓬溪蒲姓尊奉蒲介元为蓬溪蒲姓始祖,蒲艮行为蓬溪县蒲氏始迁祖。如今,这支蒲姓人有上万人,主要分布在蓬溪附南、鸣凤、宝梵、龙洞、大石、吉祥、蓬南场和重庆潼南等地。
元末明初,曾经四散逃离的西望山系蒲姓子孙的一部分人,回到了老家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洪武年间,一部分人迁入四川,定居在泸州石坝。清朝建立后,泸州这支西望山系的蒲姓人分为3支散居:一支迁往南部、阆中,一支迁到什邡,一支定居到广元两会堡垭子山。迁居到广元的蒲姓人,部分人又迁入苍溪县。
西望山系蒲姓人,在元朝蒲正邦祸连九族时,蒲正彪带着儿子蒲承刚、蒲承广逃往江南;蒲正国带着儿子蒲承先,蒲正甫带着儿子蒲承龙、蒲承福逃到贵阳。元朝灭亡后,逃到贵阳的蒲姓支系,迁到湖南沅州府芷江县永宁里天雷山。
明初和明末时期,湖南这支蒲姓陆续分批入川,先后到达川北,落业在广元垭子山和赵五沟,办起了厂,后来就把赵五沟称为蒲家厂。垭子山的蒲姓人,又迁到今旺苍县东河镇长滩坝。
蒲家厂和长滩坝是蒲姓西望山系入川祖籍地,如今有15个支系,苍溪有两支,旺苍有13支。西望山系中的蒲璠,在南宋末因屡立战功获赐节度将军,带兵镇守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市)。
元军入川,蒲璠率兵与元军对抗,因兵少将寡战败身亡,葬在阆中境内。他的后裔聚居在射洪蒲家浩、洋溪,蓬溪蒲家桥和遂宁各地。进入清朝,吴三桂起兵叛清时,为躲避战乱,这支蒲姓中的部分族人逃往贵州遵义。战事平息后,族人中的一部分返回四川居住,但仍有多人定居在贵州。
康熙27年(1688),贵州的蒲万年和蒲应祥返回四川,蒲万年落业在安岳县赖兴乡黑谷冲(今努力乡蒲家沟),蒲应祥落业在安岳县保安乡琉璃中冲滥田塆(今合义乡境内)。这支蒲姓人中,清朝有蒲灏、蒲同等人考中进士。多支蒲姓,明清时迁入四川。
原住湖广麻城县蒲家湾的蒲永榧,他的3个儿子在明洪武2年(1369)入川。老大蒲再兴最初在万县(今重庆万州区)龙驹坝住了两年,然后移居云邑(今重庆云阳县);老二蒲再典搬到顺庆府渠县居住;老三蒲再舆住在今重庆开县。如今,蒲永榧的子孙分布在重庆云阳、万州、开县以及四川达州、安岳、南充、营山、蓬溪、大竹、广安及贵州遵义等地,人口达数万。
清顺治14年(1657),麻城的蒲广富最初迁到南充道宝滩,后来迁到广元腰保村。康熙 9 年(1670)再迁到仪陇县平地溪,再移居到尖山子(今巴中巴州区茶坝镇境内)落业。蒲广富子孙繁衍茂盛,逐步向周围扩散,如今已逾万人,分布在南充、阆中、达州、巴中和重庆等地。
原籍陕西西乡县的蒲儒,清初迁入通江县三溪乡养老坝居住。雍正初年,蒲儒迁到巴中灵山乡一甲木人庙山岭下(今平昌县元山镇复兴村境内),居住地因此命名为蒲家湾。蒲姓名人,明清时光耀史册。
明清时,四川的蒲姓名人还有蒲尚佐、蒲怀瑾、蒲殿俊等。蒲尚佐,松潘人,清朝将领,行伍出身。从千总升为游击将军。嘉庆3年(1789),蒲尚佐跟随德楞泰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被提拔为参将,累至副将、总兵。后来转战川东,屡有战功,官至湖南提督。
蒲怀瑾,字端溪,清朝广安人。性格孤洁,善于词赋,无意为官。他喜欢著述,擅长篆书、隶书,钩考古籍,渊奥博洽。他的著述有30多种,曾两次纂修州志。蒲殿俊,字伯英,号沚庵,广安城北北沟人,清末四川保路运动领袖,戏剧教育家。
明清时的蒲姓名人,除四川的以外,全国其他地方也不少。如明朝时著名大臣、永明(今湖南江永县)人蒲以怿,以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出名;著名大臣、永明人蒲秉权,明朝灭亡后,绝食而死;湖南永州人蒲宗瑞,从县令任上因病还乡,路上遇到强盗,强盗发现他的行李简单,没有金银钱财,被称为“清白县令”。
清朝时的蒲姓名人主要有,清初著名小说家、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人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其中《聊斋志异》最为有名;清末著名画家、浙江嘉兴人蒲华,与任颐、吴昌硕、虚谷成为清末海上画派先驱,其艺术个性和艺术见解对吴昌硕影响很大,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
【注1】《蒲氏族谱辑要》为方便记叙和称呼,以地域分布特征为主,将蒲氏划分为以唐成都府尹蒲天开为始祖的“三教堂”系,后人宗南宋乾道参知政事蒲谦益、宋孝宗进士蒲世才(创南充宝玉山系),宋理宗礼部尚书,四川制置使蒲泽之为始祖。子孙分布四川南充、蓬溪、遂宁、射洪、潼南、安岳、渠县、达州、巴中、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地,本支系现在大约17万人。
以宋神宗尚书左丞蒲宗孟、兵部尚书蒲宗闵为始祖的“清风阁”系。后裔分布南部、西充、盐亭、三台、绵阳、广元、剑阁、阆中、巴中、仪陇及湖南、新疆等地,本系约13万人。
【注2】以宋镇苗台将军蒲文为始祖的“西望山”系,后人以元蒲正开、蒲承烈为入川始祖,以蒲正国、蒲正甫为入黔始祖,蒲正彪、蒲承熹为入江南始祖,裔孙分布川内外各地,本系约24万人(川内约19万,云贵约5万)。
并兼收福建泉州蒲寿庚家族,广东甘蕉、海南儋州的蒲寿晟家族,近年来又统称为“闽广”系;山东蒲松龄家族,统称为“淄川”系;以及在漫长历史中失去祖宗源流及暂时未定支系的归为其它支系一类。
【注3】各分支族谱按原谱谱序,派行字辈、祠堂碑文、家规条约、名人传记、诗联艺文、轶文故事排列,每章节附编者评论注解;对古文作简单注释并附图,以加深读者理解。
下卷辑入编者全新角度论述与家族文化相关的川渝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古代科举、典制制诰,民间风习常识,川剧艺术,方言土语,民间传说,帝王总纪等,为方便世人续编家谱,介绍几种家谱的编修方法常识等等,集史实性与知识性,趣味性于一本,堪称一部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可帮助读者了解家族的历史,有助于寻根问祖,对有志修谱者起一定的普及指导作用,是当前研讨家族文化的一本专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